惊蛰到来!辛勤耕耘,不误农时
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5日电(记者 上官云)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意味着仲春时节开始。此时,气温回升比较快,春意更浓。它对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,也被人们视为春耕正式开始的日子。
“到了惊蛰节,耕地不能歇。”在确保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,也要不误农时,做好春耕各项工作。辛勤耕耘,才会有收获。
惊蛰到,春雷响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。它到来的时间点在公历3月5-6日之间,太阳到达黄经345°时。

对于这个处在春天的节气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也就是说,此时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原本蛰居起来、不饮不食度过寒冬的动物们,也被雷声惊醒,开始渐渐活动。
惊蛰在古代也叫“启蛰”。汉代时,曾一度把“启蛰”改为惊蛰,意思相近。后来,古人曾重新使用“启蛰”的名称,但唐代《大衍历》再次采用了“惊蛰”的名称,沿用至今。
过了惊蛰节,春耕不能歇
值得一提的是,惊蛰雷鸣较为引人注意。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,由于南北跨度大,春雷始鸣的时间并不一致。
人们也会借助惊蛰的雷声预测此后一段时期的天气,如“未过惊蛰先打雷,四十九天云不开”,或者是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、“惊蛰吹南风,秧苗迟下种”。
惊蛰到来,气温回升较快,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,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
唐诗中写道: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农谚也说“过了惊蛰节,春耕不能歇”。

惊蛰习俗有哪些?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,也是一个过渡性节气。它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,但有不少有趣习俗。
比如,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:一方面,春天天气干燥,梨有去燥润肺的功效,“吃梨消百病”;另一方面,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,保证全年都有好收成。
惊蛰时春雷出现,古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,便想象天上有一位鸟嘴人身的雷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所以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,击鼓回应。
据说,《千金月令》上提到:“惊蛰日,取石灰糁门限外,可绝虫蚁。”在惊蛰这天,人们把石灰洒在门槛外,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,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。
相传,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。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,发出噼啪之声,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时的蹦跳之声,寓意驱除害虫。(完)
- “云复工”、 “云签约” 文创行业线上发力
-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等陕西文物系统重点项目工程相继复工
- 道德修养决定医治效果从小说看中国古人如何认知疾病
- 世界名画里的“战疫史”
- 徐光耀:“慈父”年近百岁,“嘎子”永远少年
-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——从超长假期让孩子读什么说起
- 云演出、云录制 艺术上云端为行业带来新改变
- 激活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力
- 抵达现实生活的细部和深处——关于网络非虚构写作
- 中国沿黄九省区“云探国宝” 讲述黄河文明前世今生
- 买高额保险、换3次宾馆 他们如何在武汉拍摄纪录片
- 惊蛰到来!辛勤耕耘,不误农时
- 商务印书馆免费开放125集汉译名著名家视频导读
- 内蒙古西部发现172幅古代岩画
- 敦煌研究院启游览新模式 尽开“云游”资源智慧战“疫”
- 汪曾祺诞辰100周年 家乡文化学者追忆其人品文风